寶寶吃出來的過敏,應該怎麼辦?
食物過敏是指由免疫機制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, 在兒童中有相當高的發病率。根據歐洲和美國的資料,9歲以下兒童食物過敏發生率為7%-8%。
其中,嬰幼兒特別容易發生食物過敏。約85%的兒童食物過敏現象是自限的,也就是 隨著年齡增長會對原本過敏的食物產生耐受,過敏症狀趨於緩解。
這個過程可能相當漫長,持續1-15年不等。

寶寶發生食物過敏後,可能會累及身體不同系統,有很多種症狀。
在 消化系統表現為進食後反酸、噯氣、嘔吐、腹脹、拉肚子等,嚴重會肚子疼、便血等,再嚴重一些,會因為長期消化功能不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。
食物過敏還會表現為,吃了某些蔬菜或水果後出現的口腔、咽喉部瘙癢、刺痛。這被稱為 口腔過敏綜合征。
食物過敏在 皮膚表現為特應性皮炎或濕疹。
尤其是小嬰兒,濕疹與食物過敏的關係更為密切。食物過敏還會有 呼吸道症狀,包括鼻癢、鼻充血、鼻涕、噴嚏、咳嗽、聲音嘶啞等,嚴重還會導致喉水腫、哮喘、窒息。
純母乳餵養的寶寶的食物過敏,機制比較複雜。
這些寶寶可能本來就有過敏性疾病的 家族遺傳史。 氣候因素、母親主動、被動吸煙等外在環境的影響也能導致寶寶過敏。此外,哺乳期寶媽食物結構複雜。
牛奶、魚、蝦、濃縮後的肉湯汁等食物,會導致純母乳餵養過敏發生率提高。
如果寶寶發生了母乳過敏,媽媽首先要做的是更換食材(海鮮、牛奶、雞蛋是最常見的過敏原),一點點排查,將盤子中的過敏原「揪」出來。
如果寶寶過敏的症狀不是特別嚴重,不必將母乳完全否定。
添加輔食後,寶寶也可能發生過敏。容易引起寶寶過敏反應的食物多種多樣, 最常見的是蛋類、牛奶、花生、小麥、大豆、魚、蝦、堅果。
判斷某種食物是否過敏,主要是看臨床表現。
比如,進食某種食物後寶寶 出現過敏症狀,避食之後過敏緩解;再次進食則又出現過敏症狀。
那麼,寶寶對這種食物過敏。由於過敏原檢測只能起到參考作用,媽媽不能憑此結果給寶寶避食,更不能把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混淆而盲目避食,以免導致營養缺乏。
一旦對某種食物過敏的診斷成立,媽媽就應該從寶寶的飲食中嚴格去除這種食物。這是目前唯一有明確治療效果的方法。
然而, 為了讓寶寶攝取必須的熱量、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,媽媽在回避過敏原的同時,可以用替代食品來補足。
生活中,為了避免接觸過敏物質,在寶寶吃新食物之前,媽媽要看成分標識,少吃標示不全的食品。
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、防腐劑、香料等,可能會改變食物中的蛋白質結構,從而導致過敏。

最後,來說一說最常見的牛奶過敏。
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可以表現成上述任意一種過敏的症狀。症狀在寶寶停食牛奶後逐漸消失。媽媽如果懷疑寶寶對牛奶過敏,需要請醫生為寶寶做牛奶過敏的專門檢查。
在做檢查前,媽媽要詳細向醫生敘述寶寶的表現,以便醫生做出準確判斷。
寶寶如果被確診牛奶過敏,不僅不能接觸牛奶,對含牛奶蛋白成分的食物如奶油蛋糕、奶油麵包、沙拉醬、奶糖等也要慎重。具體方案一定要遵照醫囑去做,循序漸進為寶寶治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