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表哥生娃,大家去我大姑家祝賀,恭喜她五十來歲就當了奶奶。
我姑很有意思,在幾個「自己人」面前,她苦著臉說:
「其實我並不是太開心。這一切太快了。剛接受自己當婆婆了,緊接著就告訴我要做奶奶,還沒幾個月,孫子就生出來了,就該帶娃了。
我還年輕,不想被這些事綁著,要不是兒媳婦急著結婚,我倒寧願兒子晚幾年再結。
我這剛退休, 還沒過自在日子呢就被綁住了!」
我姑是個大大咧咧的性子,說話也直。但這番話聽下來,我突然發現我姑還是挺通透的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這兩年婆婆催生的現象沒前幾年多了。相反有不少不願意催生,甚至不想讓兒媳生二胎三胎的。
我把這個原因歸結為:這屆婆婆開始活得通透了。
或許是因為早幾年二胎政策剛出,大家新鮮,才有諸多催生事宜。又或許是婆婆們帶了幾年娃,深刻地體會到了如今養娃和當年養娃的不同,帶娃的辛勞讓她們戛然止步,不再催生,甚至對帶二胎有點退避三舍。
婆婆們的思想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?我想跟以下因素有關。
認知水準的提高,讓婆婆們更注重自我實現
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,與互聯網的連接更緊密,通過看各種文章、視訊,讓很多50後、60後的觀念有了不少轉變。
其中轉變最大的應該是「這輩子為誰而活」吧。
在以前的傳統家庭裡,女人似乎就是為丈夫、為兒子活的。作為未來的婆婆,兒子不結婚就著急,結了婚還沒生孩子也著急,催婚催生似乎是婆婆們的使命。
但如今文章看多了,能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了,婆婆們的觀念也跟以往不太相同了。她們發現,去找些自己喜歡做的事,比一個勁兒地催別人、為別人著急上火要划算得多。
畢竟人就這一輩子,幹嘛不為自己活呢?
對「養兒防老」不再有執念,也因此不被束縛
雖說如今「養兒防老」依然深入人心,但是有退休金的婆婆們已經不再因此被束縛了。
相比前幾年,「我幫你帶娃,你給我養老」的樸素觀念,如今婆婆更加相信,自己手裡有錢才是最重要的。
有了錢也可以不帶娃,給兒子兒媳些補貼錢就可以。有了錢更有底氣,就算真的不帶娃也不補貼,也不會在想到以後的晚年時心裡打鼓,害怕沒有托底。畢竟,錢就是人的底氣。
當然,這種通透的前提是:自己為自己活,也不要求別人為自己而活。自己想要追求自由,就別干涉別人的自由,包括兒子兒媳生不生、生幾個的自由。
話說,作為一名兒媳兼寶媽,我怎麼總站在婆婆立場上說話呢?那是因為,我也有個兒子,將來也是要做婆婆的人。
我希望等我老了,整個社會對「婆婆」這個詞不再敏感,也不再規定什麼做婆婆的權利義務,一切憑本心而行。那時候的自由不必跟社會主流對抗,才是真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