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人在知乎發布了一個讓人看著不太舒適的話題:
「如何看待復旦教授梁永安支持年輕人啃老、躺平?怎樣評價這樣的人生觀、價值觀?」
眼下經濟形式不好,工作難找、生活壓力大,大家難免有情緒。
「躺平」、「啃老」這樣的字眼必定會戳到許多迷茫青年。
更重要的是,指名道姓,矛頭直接對準復旦梁永安。
不出所料,很多網友被帶偏,不知情的人都在憤怒:
這又是哪個不食人間煙火的「磚家」?
短短兩天,話題瀏覽量激增至600萬。
幸好社會上還有一些梁教授的「學生」,他們指出題主斷章取義、博眼球。
題主這才重新編輯問題,把「支持啃老」改回「年輕人不用著急找所謂的理想工作。」
隨后梁教授也出現在評論區,對于誤解,他沒有抱怨,而是借機會把觀點傳遞給更多人:
家里條件好點的孩子,可以「啃幾年老」,條件一般的,那就先解決生存問題、「積極躺平」。人生很長,不要因為畢業后沒有找到所謂的「理想工作」就判定自己失敗。
輿論瞬間逆轉,因為這番話,屬實講到了大家心坎上。
這已不是梁教授第一次為普通青年發聲,當然,也不是他第一次被誤解。
雖說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,但不免擔心:
他會不會變成下一個羅翔,因為太敢說被攻擊、被退網?
01▼他是戀愛講課講得最好的文學教授
很多人誤以為梁永安在教哲學、心理學、或是社會學,但實際上, 他是復旦文學系教授。
梁永安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,經歷過上山下鄉、恢復大學聯考,70年代進入復旦大學文學專業,如今是比較文學專業的碩士生導師。
他開始廣泛關注當代年輕人的工作、愛情、生活議題,是從關心學生開始的,他發現有些孩子畢業后過得很擰巴:
努力考上大學,熟知天文地理,卻不能快樂生活。
更重要的是,問題并不都出在年輕人身上,最痛苦的卻是年輕人。
尤其過去幾年,梁教授開始在各個平台發聲,話題緊跟時事、熱點,每次發言都格外犀利。
他還注冊成為B站博主,目前已有近百萬粉絲。
這兩年他最火的一條視訊,播放量恰好也是600萬,主題是:
90后、00后是歷史上最不適合結婚的一代。
他講道:如今單身的「資本」特別雄厚,結婚的代價卻特別大,所以快樂超過單身,婚姻才值得。
在《閱讀、理想和愛情》里,他表達了社會要允許一部分年輕人不婚不育的觀點,甚至提到如果社會更加包容,比如為單身人士提供量身定制的娛樂活動場所,反而能帶動經濟發展。
這兩年,社會各界專家都在為生育率建言獻策,他卻唱著反調,這也太敢說了吧?
翻翻看他講過的話,就連90后都忍不住調侃,家長聽了一半都得氣死。
比如:
年輕人社恐,也是一件好事。
奔三,其實是奔向妳的黃金時代。
年輕人一定要增強換老闆的能力。
我們活著的任務是成為一個優秀的普通人。
男性的局限在于看不到女性的價值。
當代年輕人根本不怕工作苦,怕的是沒有價值。
……
他的觀點,大多違逆「主流」。
但講出來,不為嘩眾取寵,更不為討好年輕人,而是呼喚理性,呼喚自我。
比如聊到社恐時,他說:
適當社恐也挺好,這說明大家能關注內心真實想法。
關于女性價值,他從情感層面引導男性理解:
妳真正愛這個人,就是看到她的價值。
關于當代年輕人的職業追求,作為老師,他親眼看到的更多。
梁教授分享過一個令他感動的故事:
一個女學生,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去做公務員,但她最后決定到一家媒體工作。問及原因,女孩回答, 「因為妳說過,人這輩子還是要做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」。武漢疫情,這個女孩去到一線報道,工作很苦,但她覺得值得。
當然也有很多學生畢業沒幾年就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,在三十歲這個本該精彩的年紀喪失了理想,眼里沒了光,看得人痛心。
這樣的結局,或許早已注定。畢竟每年招生,梁教授都會遇到那種不考慮孩子資質、興趣代為選擇專業的家長。
因此他支持年輕人放緩腳步,勸導父母多給孩子些時間成家立業,倡導社會更加開放包容。
有人說: 身為50后的梁永安教授,思想比00還超前,比年輕人更懂年輕人。
他本人卻不覺得這有多難得。
02▼為什麼梁永安這樣的教授越來越火
這幾年,羅翔、劉擎、梁永安、沈奕斐這樣的學者頻繁出現在網絡、綜藝、論壇,他們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。
另一方面,大家對所謂的專家越來越排斥。
且不論觀點是否正確,對比之下,哪些話值得去品讀,一目了然。
比如作為文學系教授的梁永安,總能從他的言語間發現感性的美,邏輯的美,人性的美。
他曾給出過一個關于「優秀的普通人」的定義,打動了無數焦慮的父母:
「優秀的普通人,熱愛世界,熱愛萬物,熱愛眾生,然后踏踏實實地去尋找到一個自己內心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情。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做好一兩件事就很好了,在這個過程里面,證明自己是可以改變的,同時也能通過自己做的事情,證明這個世界也是可以改變的,這個就特別好。」
有人說,這不就是高級一點的雞湯?看完只是心情放松了一點。
但在當下,放松就很有現實意義。
我們的生活充滿著沖突、選擇、遲疑和妥協,所有人都想立刻準確無誤地找到一種解決辦法。
梁永安教授這類學者當然清楚這些難題有多難,但是真正解決之前,可以先試著「放松」。
尤其是當代年輕人,不能卷到死,焦慮到死,否則社會的希望將徹底被扼殺。
「小鎮做題家」、「內卷」、「躺平」爆火網絡,背后是年輕人被現實一遍一遍擠壓的心酸現狀。
梁教授說, 雖然我們身處一個碎片化的時代,但我們不能碎片化地看人。
言外之意,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,別真的因為金錢、房車、地位把自己困死,「被動地躺平「跟」積極地躺平「,差別巨大。
時代發展浩浩蕩蕩,年輕人需要被完整地看見。
類似的表達還有劉擎在《奇葩說》上的發言:
「人不只是有效率,不能只被當作成本收益的計算符碼。」
年輕人,更需要完整地看見自己。
想到梁教授對晚輩講過的這句話,令人淚目:
「我這個50后絕不是在倚老賣老,說這代年輕人不行。
相反,妳們都是先行者,要建立起新的價值觀,用新的思維方式來接納世界的荒誕,接納我們作為一個個體,在荒誕的世界上孤獨前行……
是我,需要向妳們致敬。」
簡單總結:
尊重,真正關心,以及熱切的期待。
03▼別讓這些「網紅教授」消失
如今「網紅教授們」的聲音還不夠洪亮,他們的內容仍偏小眾。
畢竟梁教授用心錄制的爆款視訊,還沒有一條引戰帖流量高。
一位兢兢業業做學問,用十多年時間為年輕人講好一堂戀愛課的學者,被更多人知道竟是因為一場潛在的網暴。
但通過這次事件,因為輿論的扭轉,我們也能發現社會大眾正在呼喚理性、智識、人文關懷。
就像梁教授所說,作為先行者的90后、00后正在塑造新的價值觀,這是一種希望。
只是相比之下,羅翔的退網實在令人遺憾,也值得反思。
「文化名人」不好當,一不留神就要被反扣上一個別有用心的帽子。
想起《十三邀》名場面,李誕幽幽地告訴許知遠「公眾人物不要講太多真話」。
妳看,聰明人只想搞錢,根本不想當什麼人間清醒。
想起羅翔曾被問道:
「妳最希望被記住的一個身份是什麼?」
他回答:
「老師。」
有些時候,不是他們有文化就好為人師。
而是心中有一份赤誠、一份理想,需要對世人表白。
所以當這些學者主動「接地氣」,把法律講成段子,用文學詮釋愛情、工作、生活,我們也應該積極地回應。
觀點未必認同,但有耐心地傾聽、理性地討論,這就是一種進步。
出品|益美傳媒
作者|青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