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時常聽到有人感慨:生活太難了。
嚴峻的就業形勢、孩子的學業壓力、家庭瑣事的柴米油鹽……
每天我們都在努力地生活,大把大把地付出時間、金錢和精力,希望讓生活變得容易一點。
但困難卻像無底洞,仿佛永遠也填不滿,讓人很難不感到喪氣。
直到讀到了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一句話,我才豁然開朗。
他說,我們之所以感覺生活很難,是因為覺得生活本「不應該」這麼難。
因為本不該這麼難,所以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;
因為本不該這麼難,所以即便已經身心俱疲,但還是覺得能再做點什麼。
但我們可能卻忘記了,生活本身,可能就是這麼難。
生而為人,拼盡全力生活的我們,已經很不錯了。
仔細想想,生活中我們似乎都有過這種時候:
工作已經很拼命,收入卻還是不盡人意。
明明已經疲憊不堪,但還是覺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,一定還能再做點什麼來改變。
或是孩子成績不好,自己各種著急上火,四處打聽補習班。
自己和孩子都心力交瘁,但還是擔心是不是自己做的還不夠。
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表示,這種焦慮的源頭是因為:
我們總是愿意相信,生活的復雜,是可以被消除的。
一方面已經不堪重負,另一方面又不確定是否真的只能如此。
我們害怕是自己沒做好,才讓事情變成這樣。
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忘記了,生活本身,可能就有這麼難。
成年人的世界里,我們已經習慣了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適度反思確實能幫助提升,但過度自省卻會徒然加重對困難的感受,造成無用的內耗。
就好比我們都知道生病了要吃藥,但不是吃了藥就立刻就能好。
這個康復的過程可能很長,也可能還會復發。
我們不能因為沒有藥到病除,就難過于「怎麼這麼難」。
當我們意識到了「對啊本來就是這麼難」之后,反而能用一個更好的心態。
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壓力,并不來自困難本身,而是源于我們心中「本不應該這麼難」的情緒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